腸道是消化器官,為什麼又是免疫器官呢?

2021-06-07

(文章參考來源:蔡英傑 博士的『腸命百歲』)

 

腸道免疫細胞保護你我

腸道表面覆蓋著由單層上皮細胞構成的黏膜,黏膜下面就是密密麻麻的微血管及乳糜管系統。食物由口腔、胃到小腸,在精密調控下,消化分解成胺基酸、葡萄糖、脂肪酸等小分子,透過黏膜被吸收,然後,由微血管、乳糜管等迅速進入循環系統。這就是腸道為了有效執行消化吸收而做的設計,驚人的大面積,高效率的黏膜吸收,高效率的物質運輸。

    好的、有益的營養素能夠高效率的被吸收,被輸送到全身;同樣的,壞的、有害的毒素、病菌,也可能同樣的被高效率吸收、高效率的輸送。所以,各位朋友,我們的身體在設計防衛體系時,只好將大部份的免疫防衛軍隊,配置在腸道,用來保護腸道黏膜的安全。

有七成以上的免疫細胞,如巨噬細胞、T細胞、NK細胞、B細胞等,集中在腸道,有七成以上的免疫球蛋白A,由腸道製造,而且用來保護腸道。所以腸道是重要的免疫器官。

 

腸道免疫如何運作?

人體的第一道防線是皮膚和黏膜。皮膚覆蓋在身體,除了氣體,水分,以及像精油等少數小分子物質外,除非有傷口,否則病菌毒物不易入侵。但是像腸道,肺泡,腎絲球等,身體裏面需要高效率交換物質的地方,就必須以黏膜系統覆蓋。

 

第二道防線稱作先天性免疫:嗜中性球,巨噬細胞,自然殺手細胞等,這個系統不需經過教育訓練,就可以立刻對外來的感染作出反應,只能分辨敵我,但卻無法對特定的敵人作出選擇性反應。

 

嗜中性球生命週期僅有短短的12小時,它們反應非常迅速,病菌侵入後的30~60分鐘,便可抵達受感染部位,算是先天性免疫的先鋒。巨噬細胞是第二波的攻擊主將,生命週期較久且可不斷增生。它們體積巨大,會大口吞噬病菌,而且它們會發出警告,通知第三道防線的後天性免疫系統,開始製造能專一對付入侵者的武器(抗體或T細胞)。自然殺手細胞(natural killer cell)和巨噬細胞吞噬病菌的作戰方式不同,它們是將細胞打洞,使細胞內容物流出而死亡。它們不但會執行殺死病原的工作,還會主動尋找攻擊受病原感染的細胞,以及突變癌化的細胞。

 

先天免疫是局部的,會引起局部的發炎反應(紅、腫、熱、痛),後天免疫/第三道防線是全面性的,具有專一及記憶的特性(如:發燒等),基本上從病菌入侵到啟動最後的防衛免役大概需7-10天,所以免疫正常的人就算不吃藥7-10天也會自然痊癒。

 

後天免疫又分為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。體液性免疫的主角是B細胞產生的抗體主要有IgG(血液中主要的抗體)、IgA(唾液中主要的抗體)、IgE(乳汁、呼吸道、腸道、生殖泌尿道中主要的抗體)。細胞性免疫是T細胞主導的免疫反應。其依功能又分為好幾類,例如殺手T細胞(攻擊殺滅被病毒感染的細胞)及輔助T細胞(刺激B細胞產生抗體及各種細胞激素)。以上所介紹的各種免疫細胞都俗稱白血球。先天性免疫的嗜中性球、巨噬細胞、自然殺手細胞遍佈全身,時時備戰,後天免疫的B細胞,是飛彈部隊是作戰指揮中心。

 

腸道菌失衡造成疾病源頭

人體腸道菌承擔了消化食物和保護腸道的責任,如果腸道菌活動失衡將可能是導致過敏的原因之一,因此除了少接觸過敏原之外,也可以藉由菌項分析了解腸道菌叢是否有失衡的情況。而不同種類的益生菌,對身體有不同種的好處。例如補充副乾酪乳桿菌(LP)、鼠李糖乳桿菌(LGG)、嗜酸乳桿菌(NCFM)以改善過敏。而厚壁菌門、擬桿菌門則被發現與肥胖相關,甚至連益生菌代謝物短鍊脂肪酸(SCFA),也發現與心血管或代謝症候群有關。

 

相關檢驗:
腸道有機酸檢測/腸道菌相檢測/解連蛋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