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路為傳統醫療服務提供更多可能

2012-05-21

19973月某個星期日午後,對當時9歲住在美國聖地牙哥的小男孩羅伯而言,真是場夢魘──他從家中後院的繩梯上摔下,並跌斷頸部。第二天,醫生告訴羅伯的父母,因羅伯傷勢嚴重,他手臂以下的身體非常可能無法再度行動。

 

羅伯的父親在絕望中,打電話給一位從事醫學研究的舊識。對方告訴他:「上網查查吧,那是你最好的機會!」於是羅伯的父親連上全球資訊網,並在搜索引擎輸入「脊髓受傷」的字眼。

 

數小時後,羅伯的父親找到有篇報告提到有種實驗中的新藥,脊髓受傷的患者如在72小時內服用這種新藥,可提高復原的機率。羅伯的父親立即告訴醫生。經醫生緊急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聯繫,羅伯在受傷78小時後服藥。隔天,羅伯的手臂可以動。第3天,腿部開始有感覺。11週後,在學步車的支撐下,他居然出院了。

 

20世紀末,網際網路在眾多行業掀起風暴。如今,網際網路的仙女棒也讓原有的醫療面貌,產生變幻。羅伯的故事是其中一例。

 

撰寫《2020年的世界》一書的財經作家哈米許.馬克雷即預期,如同20世紀生產線對製造業的影響,在不久的未來,網際網路上將出現一貫的醫療。據估計,全球約有10萬個醫療/健康網站。在美國,醫療網站超過15千個。

 

研究顯示,去年上網查詢醫療資訊的美國成人,超過2400萬。而台灣,依據台北醫學院醫學系兼任教授吳昭新等人調查,從199619993月止,約有數千個醫療網站或網頁。上網找健康成趨勢金明國際公司總經理甘明又即指出,轄下創立一年半,已有150多位醫師參與的King Net國家網路醫院,一天的網頁瀏覽者就可超過10萬人次。

 

隨著健康意識抬頭,愈來愈多人懂得利用醫療網站,尋求建議。國際組織「健康網站基金會」(Health On the Net Foundation,簡稱HON)自1997年以來,已作了5次尋求健康資訊的網路使用行為全球變遷調查。

 

去年底所做的第5次調查顯示,有98%的受訪者認為自己「已在網路上發現有用的醫學/健康資訊」。而第1次的調查中,僅有52%的人同意。另外,此次調查中也有88%的人自認「已經找到自己要找的醫學/健康資訊」。不同意的比例從1997年的21%,大幅降至7%。

 

網路為傳統醫療服務提供更多可能

 

「網路是傳統醫療行為或提供傳統健康資訊的一種延伸,」衛生署企劃處處長兼資訊中心主任郭旭崧指出。透過網路,民眾可獲得的醫療服務舉凡靜態的資訊查詢﹙如查詢醫療健保資訊、醫療文獻搜尋、病友團體等﹚、互動式的線上醫療諮詢,在國外還開放網路藥局等電子商務。

 

英國一位心理醫師羅扎克於去年底,甚至成立號稱「網路上第一個也是唯一,一對一心理治療」網站。他的病人可選擇以網路聊天室、電話或視訊會議的方式,接受治療。他也會發電子信給病人,教他們自我分析的技巧。